民间故事《边塞冰刀客》
本帖最后由 艾湛云 于 2025-2-25 23:31 编辑边塞冰刀客
雪岭县城地处边关,这里一年之中有大半年时间是大雪纷飞的日子。
在雪岭县城西北角有一家不起眼的小茶馆,老板人称“驼爷”,是个弯腰驼背、嘴歪眼斜、手哆嗦的老人。奇怪的是,在雪岭县城里,上到官府衙门、富商财主,下到平头百姓、街头乞丐,所有人见到驼爷都是毕恭毕敬的。
这年冬天,因匈奴大军屡屡进犯,朝廷从京城里派来一位叫夏侯炎的将军到此地来镇守边疆。夏侯炎带着兵马进城的这一天,雪岭县县令赵文财带着全县的大小官员、衙役跪在县城大门外迎接。
当夏侯炎骑着高头大马,带着众多兵卒从驼爷的小茶馆前经过时,正碰上驼爷端着一大茶壶隔夜茶从茶馆里面向外泼,一大壶冷茶全部泼在夏侯炎的马靴上。夏侯炎大怒,他旁边的护卫们一拥而上要把驼爷抓起来问罪。赵文财一看大事不好,忙跑到夏侯炎面前打躬说道:“夏侯将军,都是下官教民无方,下官代这个驼子给将军赔礼了。”夏侯炎感到很奇怪,这个驼子究竟是什么来历?堂堂县令竟然主动去为一个驼子弯腰。夏侯炎打眼仔细看了驼爷几眼,只见这驼子身穿粗布麻衣,脚踩一双旧草鞋,一头乱发,正毫不畏惧地歪着脑袋盯着自己看。夏侯炎挥手让护卫们放开驼爷,他悄声问赵文财,这个驼子有什么来历?赵文财扫了一眼驼爷后说:“将军,容下官回府后再细细禀告。”
夏侯炎这才带着人马,在赵文财的引领下进了县衙。
夏侯炎酒足饭饱之后,又向赵文财打问起那驼子的来历。赵文财告诉夏侯炎:多年以前,皇帝怕边关的少数民族造反,在这雪岭一带边关实行了“紧铁令”,严禁当地的百姓使用铁器。人们生火做饭只能用陶锅瓦刀。瓦刀本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,切菜、剁肉难免就会有破碎的沙粒掉下来。饭菜里有了沙粒不仅牙碜,还经常有小孩和老人被咯坏牙齿。更为主要的是,雪岭一带的男子多是以打猎为生,没有了铁器,单靠陷阱和网套抓捕猎物,日子也变得越来越艰难。就在这时,从外地来了一位年轻人。此人擅长雕刻,他用木头雕刻出各种刀具的磨具。天寒地冻的日子里,只要把水倒入那些磨具中,不用一个时辰那水就变成了透明的“冰刀”。磨具做出的冰刀锋利无比,切菜、打猎无所不能。“冰刀”唯一不足之处就是易碎。年轻人为了让家家户户随时都能够用上新的冰刀,便日夜不停地雕刻磨具,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。夏侯炎问道:“莫非那个卖茶水的驼背老头就是当年做冰刀磨具的年轻人?”赵文财点头道:“正是此人。可惜,他一场大病之后就变成了这个样子,再也不能为大伙制作冰刀的磨具。大家凑钱帮他开了这家茶馆,也算是将他供养起来。”夏侯炎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。
让赵文财万万没有想到的是,第二天一大早夏侯炎就命人将驼爷捆绑了起来,说是午后就要开刀问斩。赵文财听到消息后大吃一惊,忙跑去打问原因。夏侯炎冷笑着对赵文财说:“万岁爷不让这里的百姓使用刀枪铁器就是怕他们造反,驼子却用冰为大家制造出来刀具,这不明摆着是欺君之罪么?罪该万死!你作为县令不去将他治罪,反倒包容庇护,罪也不轻啊。”赵文财听完夏侯炎的话惊出一头冷汗。看来这个夏侯将军是个心量不大的人,他定然是记恨驼爷昨天将茶水泼到了自己身上,才找借口将驼爷治罪。赵文财忙跪在地上说道:“下官也是为了这里的百姓着想,万万不敢欺君犯上,还望将军明察。”夏侯炎正要继续发威,探子来报,说匈奴大军正向雪岭逼近,现在距离雪岭县城只有百十里的路程。夏侯炎这才骂了赵文财几句,慌忙带兵登上城墙准备迎敌。
赵文财看夏侯炎离开后,忙跑到牢房去看望驼爷。赵文财见驼爷带着夹板,锁着铁链坐在牢房里,忍不住眼睛湿润了。这雪岭县从小孩到老人哪个不感激驼爷的恩德呢?要知道,驼爷是为了雪岭县的百姓能过上好日子,才累得大病一场变成今天这副模样。赵文财靠近驼爷说到:“驼爷莫要着急,本县这就前去请求知府大人为驼爷主持公道。如果知府大人也爱莫能助的话,我就到万岁爷那里去击鼓伸冤告御状。”驼爷听完赵文财的话,也好生感动,他说:“赵县爷有这份心,老夫也就心满意足了。不过,赵县爷大可不必为了小民去告御状,因为凭他夏侯将军还真就杀不了我。”驼爷让赵文财从自己腰间取下一个红布包囊。赵文财打开包囊一看,顿时大吃一惊。那包囊里面装着的竟然是当今皇帝亲授的“免死金牌”,也就是说除了皇帝,谁都没有权利将驼爷处死,否则就是违背了圣旨。赵文财虽然不知驼爷这“免死金牌”的来历,但是有了这块金牌驼爷的命就算是保住了。赵文财忙招呼衙役给驼爷打开了夹板和铁链。
赵文财正要让衙役将驼爷搀扶回家。不想,驼爷听说匈奴的部队前来进犯,不顾赵文财的劝说,一摇三晃急忙奔城墙而去。
夏侯炎将军正在城墙上指挥将士们布防,突然看见驼爷摇摇晃晃地爬上城墙,他很是吃惊和恼怒。谁这么大的胆子?夏侯炎正要发怒,却见驼爷手里高举着金光闪闪的“免死金牌”朝着自己走来。夏侯炎也愣了,这个驼子到底是什么来头,竟然会有当今皇帝的“免死金牌”?夏侯炎顾不上多想,忙跪在地上,冲着金牌磕头。驼爷也不怪罪夏侯炎,他上前一把扶起夏侯炎,说道:“将军快请起。大敌当前,我们还是赶快商量退敌的大计才是。”夏侯炎再也不敢小瞧眼前的这个驼老头,他忙将驼爷搀扶着坐下来。
更让夏侯炎惊讶的是,驼爷竟然精通兵法。驼爷对夏侯炎说:“匈奴骑兵长期生活在野外,擅长骑射拼杀,我们如果跟他们面对面的去作战并不占优势。匈奴骑兵长途跋涉来到这里,必然没有带太多的粮草。我建议咱们以守为攻,将他们冻死、饿死在城墙之外。”夏侯炎听完,连连点头称是。夏侯炎有心打问驼爷那块金牌的来历,驼爷却有意回避不答。
两天过后,匈奴大军终于到达雪岭县城,并在县城外十几里处安营扎寨。夏侯炎听从驼爷的意见,无论匈奴的军队如何在城外叫骂,就是闭门不出。匈奴军队靠近后,夏侯炎便指挥将士们用弓箭射杀他们。虽然匈奴军队擅长射箭,但是他们在城下,夏侯炎的部队在城上,所以也沾不上什么便宜。几天下来,匈奴人几次进攻都被夏侯炎指挥将士们打退,双方也都是互有死伤。
这天上午,就在夏侯炎为自己这以守为攻的打法暗自得意的时候,驼爷再一次找到他。让夏侯炎意想不到的是,驼爷竟然让夏侯炎传令下去,禁止向匈奴骑兵射箭,改用石头和滚木砸。夏侯炎忙问:“驼爷,这又是为何?”驼爷伏在夏侯炎耳边低语了几句,夏侯炎听罢半信半疑。驼爷起身鞠躬说道:“现在,雪岭县城的百姓们已经被我组织起来。最多坚持到天黑,我为将士们特制的箭羽就能够送上城墙。”
驼爷果然是说到做到。傍晚时分,县城里的百姓们在驼爷和县令赵文财的指挥下,将新制作出来的成捆箭羽搬运上城墙。令将士们称奇的是,这些箭羽的箭头竟然是用锋利的冰凌制成的。原来,这几天夏侯炎在城墙上指挥将士们作战,驼爷也没有闲着。驼爷发现,虽然敌我双方都是用弓箭在相互射杀,但是遗留在城外的箭羽却少的出奇。驼爷再仔细一观察,原来那些箭羽都被匈奴的士兵捡回去了。驼爷恍然大悟,那些匈奴骑兵远道而来,必然没有办法大量携带铁箭,他们是把我们射过去的箭羽捡起来后,再反过来射杀我们的将士。驼爷找出他当年为猎人们制作的冰箭头磨具,又将城中百姓召集起来,为将士们赶制出这几十捆冰箭。驼爷对夏侯炎说:“夏侯将军就让将士们用这冰箭尽情地杀敌吧,这冰箭头射入匈奴人的体内就会融化掉,射在他们的盔甲上就会碎掉,这样他们再也不能用我们的箭羽来杀我们的将士。夏侯将军请放心,城中的百姓会连夜制作冰箭,并将冰箭源源不断地送上城墙。”
匈奴的将军见到城中射出的冰箭也很奇怪,他起初还认为是城中的箭羽已经用完。匈奴将军哈哈大笑着对手下们说:“城中已经没有箭羽,不出三天,我们就可以坐在雪岭县的城墙上喝庆功酒了。”直到两天过后,匈奴士兵手里的箭羽差不多都射完了,匈奴将军才惊呼上当。
匈奴将军只能眼看着自己的将士被城中的冰箭射杀,却又无法还击,再加上他们带来的粮草越来越少,光靠吃那些死去的战马也无法维持太久。匈奴将军只能很不甘心地下令全军撤退。
打退了匈奴大军,驼爷自然是立下了头等大功。县令赵文财摆下酒宴为夏侯将军和驼爷庆功。酒宴之上,夏侯炎对驼爷说,他要将此事上报皇帝,为驼爷请功。不想,驼爷饮下一杯酒,淡淡一笑对夏侯炎和赵文财说:“请功就免了吧。我这么做,都是为了雪岭县城的百姓们免遭匈奴骑兵的屠杀。还请夏侯将军和赵县爷为小民准备好夹板、刑具,有这顿酒饭垫底,明天一早我就随同夏侯将军一同前往京城向万岁请罪。”驼爷这么一说,可把夏侯炎和赵文财给说呆住了。莫非,驼爷腰间的那块“免死金牌”是假的?
驼爷边喝酒,边向夏侯炎和赵文财说开自己的身世。原来,这驼爷竟然是当今皇帝的亲哥哥。驼爷的父王驾崩后,他们几兄弟为了争夺王位相互残杀。最后,掌握着重兵权的六王爷,也就是驼爷同父异母的六弟终于打败其他的王爷,登上了皇帝的宝座。六王爷当上皇帝后,本来是要将驼爷处死的。驼爷跪在六王爷面前发誓,要远离京城、隐居山林,从此再也不与皇帝和朝廷作对,六王爷这才绕他不死。毕竟是血肉相连的亲兄弟,驼爷离开京城前,皇帝将一块“免死金牌”赐予他。皇帝深知驼爷精通兵法,他对驼爷说:“只要你今后不再带兵,无论犯下什么样的大罪,我都可以免你不死。否则,五马分尸。”
于是,驼爷才一个人来到这边塞雪岭县城。当驼爷得知皇帝担心边塞少数民族造反,在雪岭县城一带施行了“禁铁令”,当地的百姓因为不能使用铁器苦不堪言之后,一直都很忧虑。那天,驼爷偶然发现破碎的冰凌竟然像刀锋一般锋利,他就动了为百姓们打制冰刀的心思。驼爷当王爷的时候就非常喜欢雕刻,于是他便发明了冰刀的磨具。雪岭县城一年之中有大半年时间都是天寒地冻的日子,这样百姓们至少有多半年的时间不用再为没有铁器而发愁了。
驼爷讲完自己的身世后,说道:“如今我违背皇帝的圣旨带兵打仗,这才是不可宽恕的死罪啊!”说完,驼爷端着酒杯走出县衙,他说是要跟这雪岭县城的百姓们道别。
第二天一大早,驼爷面带微笑坐在囚车里,在夏侯炎的押解下前往京城去向皇帝请罪。
雪岭县城外,赵文财看着渐渐远去的囚车,忍不住泪流满面。雪岭县城的百姓们更是黑压压地,冲着驼爷远去的背影跪倒一大片。
原载《百花故事》
页:
[1]